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点赞!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4个“五”

来源: 长安评论 发布时间:2019-12-03 字体:[ ]

 

资料来源:甘肃省委政法委 

甘肃省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健全完善“五大体制”共治格局,着力打造“五大体系”工作网络,切实优化“五治融合”现代方式,做实建强“五大机制”支撑保障。

健全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五大体制”共治格局

党委领导体制。创新完善党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格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政府负责体制。将社会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每年推进落实一批市域社会治理重点项目,提高市县乡政府运行效率,推动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充实基层一线工作力量,有效保障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各项工作经费。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

群团组织助推体制。有序推动群团组织体制改革,构建小机关、大网格、强基层、全覆盖的群团组织体系,完善群团组织支持参与社会治理机制,充分调动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职责任务。

社会力量协同体制。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制定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事项清单,建立完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责任评估、考核管理、激励约束、社会监督等机制。创新孵化培育、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式,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等设置社会组织培育和工作场所。

人民群众参与体制。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

3.jpg

着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五大体系”工作网络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系。深化反恐怖反分裂斗争,防范打击境外宗教极端势力,依法处置非法宗教活动,深入开展反邪教工作,推动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网络空间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空心化”“城市病”等重大问题。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深入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广“网上办”“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等措施,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

“六位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构建智能化技术防控网。推动社会治理数据大整合,深入实施“雪亮工程”等信息化、智能化项目建设,深化市、县、乡平安建设信息化实战应用,健全人脸识别、以图搜图、人车物异常行为检测等功能,提供信息查询、分析研判等服务。二是构建常态化治安巡逻网。优化力量布局,建强专兼职巡逻队伍,健全城乡社会面巡逻、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巡逻、社区治安巡逻、单位内部安全保卫等机制,实现棋盘式布警、网络化巡逻、全天候防控无缝衔接,街面驻防、实兵巡逻、视频巡查、技术侦查有效对接的防控格局。三是构建精准化风险预警网。紧盯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时段、重点人员、重点物品,实时掌握动态轨迹,落实安全防范机制。紧盯网络舆情,加强网上阵地管控,健全落实“三同步”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妥善处置各类敏感舆情。四是构建明晰化公共安全网。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研究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健全关怀帮扶体系。深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加强重点行业治安管理和安全管理,落实法人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五是构建多元化社会共治网。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建立健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网状治理机制;创新组织发动群众工作机制,探索完善群防群治新模式。六是构建专业化处突维稳网。加强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建强专业化应急处突队伍,构建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的应急指挥模式。创新警务运行模式,完善市级统一指挥、合成作战、专业研判、分类打击机制。

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动矛盾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坚持定期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建立运用信息技术监测分析社情、舆情和公众诉求的制度机制。全面落实市、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落实特殊利益群体分级分类动态管控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民间纠纷排查调处网络,落实村(社区)每周、乡镇(街道)每月排查分析研判制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和诉前调解机制,加强调解员队伍和调解组织建设,探索无讼社区(村)创建,加快一体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县乡村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站),推进相关工作开展。

公共安全管控体系。强化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建立行业安全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和管控制度,做到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同步管安全稳定。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为重点,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完善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公共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推动城乡公共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一体化。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等体系,建立市县乡三级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加强市、县综合性应急处突队伍和乡镇处突力量建设,健全跨区县公共安全风险联动处置机制和工作预案,构建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

4.jpg

切实优化市域社会治理“五治融合”现代方式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决心,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的具体实践,转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健全市域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体系,完善针对本地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执法检查和督查、调研、视察制度。市县乡三级全面落实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和重大决策项目依法决策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推进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建立立体化、全时段、上下贯通的市域法治监督网络。实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完善分业、分类、分众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全域、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市域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传统,为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道德规范、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各类规则,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深入开展各层级道德领域评选、评议、表彰活动,弘扬正气新风,形成良好的道德约束机制。

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制定城乡社区治理责任清单,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加强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合理确定其管辖规模和范围。丰富基层民主协商实现形式,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推进完善村(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建立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议事协商载体。

发挥智治支撑作用。紧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以更高标准建设“雪亮工程”,实现视频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建立市域社会治理(平安建设)信息系统共享平台,搭建智辅决策、智辅监管、智辅服务等应用模块并优化相应工作流程机制;提升市县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信息化实战能力,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及网格员作用,实现对各类事件实时监测、分流处置、跟踪问效的“五级联动”。深入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建设,打造政法机关一体化网上办案平台。

5.jpg

做实建强市域社会治理“五大机制”支撑保障

组织领导保障机制。市、县两级全部成立平安建设(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政法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根据需要成立若干专项组,建立健全常态化运行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组织领导体系,乡镇(街道)党组织政法委员全部配备到位,在乡镇(街道)党组织和县级党委政法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实战机制。市、县、乡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全面建成,有机构编制、固定场所、工作经费,并按照国家标准和省上确定的职能定位、职责任务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常态化、实体化开展工作。认真落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按照“完整覆盖、便于服务、无缝衔接、动态调整”的总体要求,科学划分网格,规范人员力量组成、职责任务定位、工作开展流程等,打造“全科网格”,全面建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网格服务管理体系。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政务大厅有机融合、无缝对接,提升服务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平安建设信息化支撑管理机制。市、县、乡、村平安建设信息化支撑框架基本形成,其中市、县、乡三级与省平安甘肃建设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全面打通、同步上线、常态运行,有效整合“雪亮工程”、综治信息平台、政法部门信息系统、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各责任单位以及有关商业运营信息平台,通过海量数据的汇聚、碰撞、研判、分享等,实现常态化、科学化预测预警预防,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前瞻性、精确性。

队伍力量建设机制。以政法干警和专职群防群治队伍为主体的各种社会治理力量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加强,建立健全、充实加强“八支队伍”: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党组织政法委员,建强应急处突队伍和专职巡防队伍,建强专职群防群治队伍,建强遍布城乡的网格员队伍,健全机关、企业单位内部安全保卫队伍,培育壮大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直接或间接服务社会治理的基本公共服务队伍,建强网评员队伍。

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制定完善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考评指标体系和标准,完善平安建设表彰奖励政策,落实通报、约谈、挂牌督办、一票否决等责任追究制度。把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评优评先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