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建设

南通多措并举助推法治乡村建设

来源: 市委依治办 发布时间:2019-12-19 字体:[ ]

为探索法治强农、法治兴农、法治护农、法治惠农的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南通市委依治办、组织部、宣传部,南通市法宣办、农业农村局、民政局、司法局联合下发《南通市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多措并举助推法治乡村建设。

着力完善法治乡村建设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实施,组织、宣传、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乡村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建设合力。将法治乡村建设纳入法治建设整体规划,制定细化法治乡村建设责任清单,推动涉农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推动乡村司法保障便民惠民,形成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的工作运行机制。

着力夯实法治乡村建设基础。充分发挥县级司法局和乡镇司法所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建实司法局、建强司法所、建优司法站。深化村居“德法讲习所”建设,打造协商自治、矛盾调解、法治文化“三位一体”服务平台。依托农村网格化治理体系,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全面融入,每格培育1户以上学法中心户、培养1名以上法律明白人,建立新乡贤工作室、法律明白人辅导站,建立健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打通法治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着力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惠民。健全贴身下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制度,编制乡村法律服务项目库,有效对接农村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民生工程、脱贫致富等村级事务的法律体检、法制审查。提升专业法律服务的匹配度和便捷度,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的确权、流转提供公证服务,为涉农环境保护等提供司法鉴定服务,为农村五保、低保对象和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联动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实施“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推进诉调、公调、交调、访调等工作对接,完善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打造精准便民的智能信息平台。整合做优以“法润江海”普法平台为核心的新媒体普法矩阵,加大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和应用力度,收集研判村居民法律需求,重点监控涉农诉求、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动态趋势,精准推送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产品和以案释法典型案例,实现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事务办理“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让农民群众随时随地可学法、会用法、能维权。

着力优化法治乡村建设载体。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把“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总抓手,按照“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标准指南,强化动态考评。引导推动村(社区)依照法定程序制订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自治规章制度,健全村“两委”工作例会、联席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编制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并健全监督制度,建立百姓议事、民情沟通、和谐促进的村民说事平台,依法公开村务、党务和财务。推广乡村道德银行。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实施以评立德,推动每村设立道德银行,制定村民行为约束式“正面清单”和劝导式“负面清单”,建立道德积分评价、信息入档、典型推广运行机制;注重以文育德,建设乡村德法孝悌文化、楼院文化、节庆文化,以开展“重家庭、立家训、传家风”活动为契机,推动每户拥有1条崇德尚法、可读易传的家规家训,引导广大群众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结合沿江、沿海、沿运河法治文化带和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每村建有1个与农村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互补的法治文化阵地。将法治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相结合,挖掘张謇文化、长寿文化、沙地文化等江海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法治精神,传承海门山歌、如皋木偶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农村传递法治理念。将宪法学习宣传作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重点,扎实开展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拥护宪法,尊崇法律,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